“红分”效应夯实乡村振兴根基 ——冀屯镇红分制度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
发布时间:2020-04-28 02:58:45
点击:2144
去年以来,辉县市冀屯镇创新治理手段、注重治理实效,探索出乡村治理量化考核的“红分”模式,激发了全体党员干部、群众投身乡村振兴的积极性,激活了广大村民的内生动力,形成了“红分积起来、文明新风树起来、邻里关系好起来、基层组织强起来、乡村振兴火起来”的“红分”效应,增强了人民群众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
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,冀屯镇充分发挥红分引领作用,广大党员群众积极响应、挺身而出、冲锋在前,宣传动员、预防消杀、巡逻排查、卡点防控,构筑起了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。 4月8日一大早,冀屯镇前姚村村民王学凤和韩守荣就来到村史馆,仔细修建花木、清理杂草、打扫卫生。王学凤笑着说:“最开始是冲着干好事积红分来的,一次积5个红分。”韩守荣抢着补充:“俺现在可不是冲着积分来的,就是觉得干点好事心里得劲儿,都是自觉自愿来的!”在红分管理制度推广前,村里的环境卫生保持,着实没少让村支书穆彦堂“头疼”:镇里每周进行一次环境整治检查,每月汇总结果进行综合排名,并分类进行观摩评比。如果环境整治不过关,村民不满意,镇里还要追责。为此,前姚村安排了4名保洁员,每年光保洁费都要花掉两万多元,可4个人还是忙不过来,村里的环境只是勉强能凑合。红分管理刚一推行,穆彦堂再也不用“头疼”了。村民们争相做好事,村里哪有一点不整洁,还没等他安排,就有村民主动把垃圾清扫了,每年两万多的保洁费也省了。村里要进行街道整治,大家都是义务出工出力,以前花钱也干不成的事,现在不花一分钱还干得漂亮。 前姚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,拆迁房屋27座1760平方米,拆除围墙1300米3920平方米,建成了党群服务中心和党建主题广场,在全镇率先启动了垃圾分类,并实现了天然气、卫生厕所、污水管网全覆盖。今年疫情期间,广大党员和群众争相到卡点值班,参与村里的消杀工作。从“要我干”到“我要干”,从被动到主动,点滴平凡善举如涓涓细流,在冀屯镇形成了向上、向善、向好的浓厚氛围。 今年2月23日,刚一通知要开展以“种植一片希望在田野上”为主题的红分植树活动,上官庄的孙居会就和50多名村民戴上口罩,拿上铁锹往植树点赶,一下午栽种大叶女贞800棵。 孙居会常年在外做生意,去年看到乡亲们都在朋友圈晒红分,他很羡慕。看到村西南角有一大堆垃圾杂物需要清理,孙居会放下手头生意,第一时间开着自己的铲车和后八轮大货车,将垃圾全部清运干净。“俺就为积红分,在朋友圈里晒一晒,光荣!” 正是在红分的引领下,冀屯镇基层党组织的“四力”不断增强,广大党员干部围绕年度工作目标和中心工作任务,逢旗必夺、逢冠必争,创造性地开展工作。今年全市国土绿化工作会议召开以后,冀屯镇21个乡村振兴示范村摒弃等靠要思想,坚持“接受任务不讲条件,执行任务不找理由,完成任务追求圆满”,采取“集体流转土地、公司市场运作”的方式,与苗圃公司、合作社、污水管网施工单位等经营主体协商合作,栽种速生杨、大叶女贞、五角枫、白皮松等树木5万余棵,绿化面积800余亩。同时,通过广大党员干部,红分紧紧地把全镇六万群众引领到服务中心、服务大局的主战场,形成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,党的执政环境得到改善,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顺利实施,广大群众获得更多的实惠,自觉地听党话、跟党走,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。 亮马台村李二妞是村里的红分登记员,每天她都会在村里值班,等待村民前来登记,然后是初审、公示、复核。见到谁做了好事没来登记,她也会主动登记上。她很认同在培训时镇党委书记赵化录说的一句话:“先进是表扬和激励出来的”。 李二妞说,红分管理在村里推行后,村民都想方设法做好事、挣红分。收麦的那些天,天热,邱海玉等村民看大家忙,顾不上吃饭,就联络了几个“热心肠”,自发备上柴米油盐碗筷,在地头支起了大锅,义务为村民做起“大锅饭”。 端着香喷喷的饭碗,大家伙就地盘腿一坐,边吃边拉家常,其乐融融。现在大锅饭已成为亮马台村的保留节目,搁一段时间大家就要聚一次。 “现在谁家也不缺吃喝,过几天吃次大锅饭,乡亲们像一家人一样聚聚、聊聊,心里美着呢!”邱海玉说。 红分聚人心。目前,做好事、讲奉献在冀屯镇蔚然成风,基层矛盾得到有效化解:吵架拌嘴的少了,尊老爱幼的多了;打麻将赌博的少了,跳广场舞的多了;搞封建迷信的少了,读书看报的多了。亮马台村村民李海群,在村委组织集体劳动时有事未参加,事后,又主动要求“补课”,对村里的花草进行了修剪。益三村村民杨志刚每天免费为环卫工人提供“爱心粥屋”早餐,亮马台村马素英等姐妹赶在天气转凉之前为老党员拆洗被褥,张千屯村村民赵伽伟每月上门为60岁以上老人免费理发,张千屯村退伍军人郭永刚连续一个多月坚守在战“疫”第一线…… 他们都说:“钱是挣不完的,有钱不一定幸福。但能为集体出份力、干点事,感觉心里很满足。” 辉县市委书记郭书佩表示:“红分制度搭建了村民参与社会治理的平台,群众由被动变主动,由‘无责任主体’变为‘有责任主体’。在社会治理中,红分制度有效地依靠群众、发动群众、团结群众,走出了一条‘自治、法治、德治’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之路,是新时代‘枫桥经验’的创新发展。” 目前,“红分”制度已经在新乡市推广,已有200多万名群众在“红分”平台上注册。
先进和优秀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特征和追求,也应该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价值取向。可实际上群众往往想做好事却不敢做,做了好事却也不敢声张,害怕被别人说成“逞能”。 但我们的群众队伍中从不缺少正能量、不缺少好典型,更不缺少见贤思齐的好氛围,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把群众中优秀典型选树起来。 “咱们的群众思想境界都不低,但做好事却总感觉不好意思,这就需要党委政府站出来及时引导,为他们撑腰”。扎根基层22年的冀屯镇党委书记赵化录深知农村的人情世态,多年的探索在全镇推出了红分管理制度。 全镇通过红分管理这个有力抓手,时刻在为群众当先进创造时机和营造氛围,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、无时不有,得到了鼓励和肯定,群众争相争先创优,进而发挥出群众的主体力量,解决了乡村振兴“少数人干、多数人看”的问题。 个人争优秀还不够,还要把优秀事迹亮出来,主体作用发挥出来,良好形象树立起来,通过自身争优秀激发所有群众的参与热情,让原来积极群众的更有干劲、一般群众的有压力、落后群众的有紧迫感,并最终见贤思齐,在全社会营造出学先进、争先进的良好氛围,进而夯实乡村振兴根基。
来源 河南日报
打印本页